中国书法在线(一部中国书法史)

   发布日期:2024-05-05 19:31:31     手机:https://m.qqhuangye.com/zhishi/5580.html     违规举报

中国书法在线(一部中国书法史)

中国书法在线(一部中国书法史)

【摘 要】线质感是书法形式要素研究的难点。线质感影响线条的艺术表现力。一部中国书法史,就是一部线质感的发掘史。书法线质感的共性追求,表现为刚柔兼济、虚实相生、动静结合。书法线质感的个性塑造,有强而用之、开而发之、大而化之等路径。物质材料、书写技巧、精神状态,对线质感均有影响。对比法,如用笔、用墨、用纸、用意之对比,乃线质感训练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书法;线质感;共性;个性;对比

线质感,这里特指书法线条的质地、质性给人的感觉。在书法形式构成诸要素中,对线质感的把握无疑是一个难点。相对而言,线位置、线方向、线长度、线形状等要素,其影响因子较为单纯,并多限于空间关系的把握,因此要实现形式的准确模拟,并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而对线质感的把握,涉及空间因素和时间因素、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其影响因子多且关系微妙,没有清晰的理性思维,缺乏足够的感性经验,很难达到“感觉的准确”。正因为如此,在中国书法史上,对线质感的把握,既得心应手又特色鲜明者,可谓寥若晨星。为突破这一难点,以揭示线质感问题的奥妙,从而化被动为主动,实现对线质感的自如表现和准确把握,展开和推进对线质感问题的专题研究,就势在必然。

一、线质感的艺术价值

对线质感的发掘,可以丰富和深化线条的艺术表现力。书法的艺术表现,宏观层面可着眼于章法,中观层面可着眼于结构,微观层面则可着眼于线条。线条处于基础性地位,其重要性无有与其匹者。线条出于用笔,因此古人对用笔最为重视。笔者曾做过一个统计,在季伏昆编著的《中国书论辑要》一书中,论述笔法的篇幅占居绝对优势,达98页,而论述结构和章法的篇幅,总共不过35页。线条的艺术表现,可以着眼于线形,可以着眼于线律,还可以着眼于线质。线质即线质感,它是线条最核心的东西,是衡量线条质量好坏、线条品位高低的决定性因素。一个技术精湛的摹书者,通过先双钩后廓填的方法,可以把字摹仿得惟妙惟肖、逼真至极,但相比原作,一个微妙而本质的区别依然存在:形似而神不至。因为摹书可以解决线位置、线方向、线长度、线形状等问题,但对线质感的表现无能为力,而质感关乎神采。就算最佳摹本,也是“下真迹一等”,其所失正在线质感上。遍览书坛,高手过招,胜负难分,但若以线质感观之,则高下立判。同写行书,谢无量的线条,直入空收,稚拙简率,然多尖巧生硬,少雍容气度,于右任的线条,大气磅礴,举重若轻,松秀冲和但不失雄浑,两相比较,谢为名家,于为大师;同写章草,高二适的线条,锋颖侧利,意态夭矫,但行笔飘滑,时显纤弱,王蘧常的线条,沉雄老重,浑穆高古,刚毅木讷却气象峥嵘,王之大家风范,高望尘莫及。于右任、王蘧常的线条,其质感之妙,若京剧之花脸,他“俺”的一声出来,分量足足,功力尽显,至于他翻了几个筋斗,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如图1)

一部中国书法史,就是一部线质感的发掘史,就是一部线条的艺术表现力不断深化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有两大因素作用至甚。其一,物的因素是基础。材料对线质感的影响是直接而显著的。甲骨文,以刀代笔刻画于坚硬的龟甲或兽骨之上,刻痕细而不深,故线质感瘦硬劲峭;金文,多浇铸于钟、鼎、盘、彝等各种金属器物上,熔化之金属将字模棱角消弭殆尽,故线质感浑穆厚重;帖,多将文字写在纸上,纸墨交融,相得甚和,故线质感多温润如玉;碑,多将文字刻于石上,直截了当,棱角分明,故线质感刚佷如刀。其二,人的因素是关键。这里的“人”,包括群体和个体。从群体看,因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的相似或相近,使其书法面貌带上鲜明的时代特色、流派特色及地域特色,从而在线质感的表现上也各具其味。如晋人尚韵,其线质感多清丽绝尘,超然自逸,如水中月,镜中花;唐人尚法,其线质感多铿锵顿挫,丰实有力,如金刚嗔目,壮士挥拳;宋人尚意,其线质感多兴会标举,意趣盎然,如风樯奋扬,阵马冲锋。从个体看,因性情修养、审美趣尚、笔墨技巧甚至顽习固癖的不同,书法家的作品会带上鲜明的个性色彩,乃至形成某种“书体”,即使在同一流派之内,仍然如此。这样一来,线质感的个性差异,就会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譬如,同属二王流派,在线质感上,王羲之雄劲清刚,似断金切玉;王献之绵和松放,却化含金石;颜真卿浑厚凝重,如熔金流走;米芾沉着痛快,逞刷笔之狠;赵孟頫处尊养优,珠圆玉润,一派贵胄气息;王觉斯雄肆豪宕,以势胜也,气吞万里如虎。线质感的个性差异,在微观层面上对中国书法产生重要影响,使中国书法异彩纷呈、风格各具成为可能,为字如其人、书为心画提供有力的外部支持。

二、线质感的共性追求

中国书法在线质感上的共性追求,表现出明显的辩证意味。

其一,书法线条要有力度,但它是刚柔兼济的。讲究力度,是中国书法的传统,落实到线条,即要求“多力丰筋”“骨法用笔”。线条有力,线质坚实,字才有主心骨,才有精气神;线条无力,肥肉没骨,臃肿乏神,则有“墨猪”之诮。从线质感看,书法线条的力度应当是刚柔兼济的。唯其刚,方强佷硬直,力可摧岳,唯其柔,方软而结实,筋韧劲道;刚而不柔,易脆而折,柔而不刚,易靡而费,刚柔兼济最能彰显书法线条的“坚韧”质感。中国书画家喜欢用“骨”字来概括和表述线条的力度,颇为耐人寻味。骨,本是人或动物肢体中的主干,它坚硬、刚强,古人造字却将“月肉”置于其下,何故?因为“骨”内含着一种刚柔兼济的本然之性。借助显微镜观察,我们会惊讶发现,骨组织中充满着大量的脂肪细胞!当然,对线条力感之刚柔兼济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书法家的作品中,是可以有所侧重的。如王羲之书法的线条,以刚为主,以柔为辅,硬朗坚洁,似硬玉;赵孟頫书法的线条,以柔为主,以刚为辅,婉和秀润,似软玉。书法作为中国四大国粹之首,其刚柔兼济的线条力感,折射出中国文化的精神向度。中国文化是“儒道释互补”的文化,儒是主体,主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其性偏“刚”;道、释是辅体,主张“看透放下,自在随缘”“清静无为,顺其自然”,其性偏“柔”。文化以化人,培养铁骨柔情、剑胆琴心、内方外圆的君子人格,是中国文化的理想和追求。(如图2)

其二,书法线条要有厚度,但它是虚实相生的。书法的线条以质厚为本,这里的“厚”当然不是物理学视角的,而是视觉心理学视角的,它墨象丰沛,深沉充实,有块垒感,有体量感,书法家津津乐道的“锥画沙”“屋漏痕”“印印泥”等笔法,追求的正是这种“厚”的线质效果,这种效果的反面是“薄”。“厚”“薄”的概念,常常跟人的修养、涵量、境界联系在一起,从人们惯用的相关词语或成语,可窥其一斑,如仁厚、宽厚、温柔敦厚、厚德载物,浅薄、刻薄、轻薄无礼、妄自菲薄,等等。因此,有厚度的线条,其审美空间就得以奇妙拓展,它不仅具有艺术意义,还具有人格意义。在这方面,颜真卿书法堪称典范,其线条的厚度跟人格的厚度实现了完美结合,那是一种深沉而博大的厚,一种动人心魄令人崇敬的厚。然而,对于线质之“厚”,应当辨证把握,它是虚实相生的,这源于老庄哲学的有无论,成于书法艺术的具体实践。实中蕴虚,虚中见实,实以张势,虚以流韵,实而不板,虚而不浮,这种线质之“厚”,方臻微入妙,耐人寻味。这类似土地的质感,滥用化肥、活性下降、板结硬化的土质,就不是好土质,它坤性全失,藏不住水,长不出好庄稼。上乘的土质有柔性,丰实而虚松,浑厚而涵容,透气性好,保水性强。黄宾虹的线条,包括其书其画,均臻此妙境。以其篆书为例,他擅使笔尖,不用笔肚和笔根,中锋抵纸,笔锋游走如锥画沙,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线质浑厚如杵,精纯不杂,内美中含,得“深”字三昧。他悬臂捏管,以指转笔,不徐不疾、不言不语地从容写来,线条波澜不惊、自然浑成,隐约流露出一种似不经意、自乐其乐的游艺心态。其线条节奏的起伏不定,线条边线的凹凸不齐,微妙而有趣,丰富而耐看,散发出一种带有文人意味的冷逸荒寂的淡淡气息,这显然得力于虚,是以虚造境的成功典型。(如图3)

其三,书法线条要有生机,但它是动静结合的。书法的本质是以线条表现生命的状态,因此其线质尚“生”,即饱含生机与活力,元气充盈,溢于笔墨,则线条洋洋有生意,所谓“气韵生动”是也。这种充满生机的线条,以动静结合的形式彰显。一是线条之间的动静结合。时而用长线,用曲线,用连笔,用疾速,则线条呈动感,时而用短线,用直线,用断笔,用缓速,则线条呈静态。书论“龙跃天门,虎卧凤阙”“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等语,即指动静结合之妙。动显神韵,静含意境,动以赋形,静以养心,动重时间,静重空间。动与静相反相成,不动不显静之泰,不静不见动之奇,动静结合则作品生机流荡,活力满满。在这方面,王献之、颜真卿的不少作品,堪称典范。王安石的“一鸟不鸣山更幽”,被黄庭坚讥为“点金成铁”,因为失却辩证,无“动”相衬,“静”则寂若死灰,毫无生气。二是线条之内的动静结合。在运笔的过程中,把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起来,把动势与定势统一起来,行而止之,止而行之,即动而求静,即静而求动,这样写出来的线条,其线质就有动静互涵之妙,古人强调用笔要 “擒”得住,用墨要能“吃”纸,线条似“熔金流走”,乃至字形犹“狡兔暴骇,将奔未驰”,求的正是动静互涵之妙。这使我想到古希腊的雕塑,它将瞬间定格,把形之动与神之静统一起来,在动态的造型中透出一种神性,一种静默的哀伤。线条之内的动静结合,随字体不同而有别。行书、草书,动者为主,静者为辅,在行笔的过程中,时间参数重于空间参数,线条“动如涛”,澎湃激荡,气吞虹霓,但动不舍静,此时“静”不能缺位,线条要畅而涩,要神旺而意静,虽奋疾而不失节,若树木得疾风而不拔。“颠张狂素”之草书,即具此妙。篆书、隶书、楷书,其线条以静为基调,静中含动,这种“动”,既表现在用笔动作微妙变化而带来线条的悄然动容上,也表现在“静如岳”的线条所潜蓄的那种聚精凝神、寻机待动之势。戒躁而主静的线条,多渗透书家的人格修养,更契合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儒的温静,道的虚静,佛的空静,似乎多能让人陶养其中,滋益多多。弘一书法每有此效。(如图4)

三、线质感的个性塑造

线质感的个性塑造,往往带上明显的艺术自觉,有着鲜明的艺术效果,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它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形:

1、强而用之。对线质感的辨证把握,其“度”并非一个点,而是一个区间,这就为书法家提供了“强而用之”的余地。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理,会导致线质感表现的平淡无奇和个性泯没,陷入“全面的平庸”,而抓住一点,强而用之,则可焕发张力,直击人心,有“片面的深刻”之效。这就如同先秦的诸子百家,他们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争芳斗艳,各种富于开创性伟大思想喷涌而出,一个盛况空前的伟大时代由此形成,为后人提供的启示巨大而深远。邓石如对篆书“厚”之线质的表现就是这样。他写篆书,把篆书线质之“厚”发挥到极致,其线条以柔毫为之,雄郁深沉,气足神完,似万象统内,含蕴无穷,他对线条的锻造,专注于强而用之式的提纯与锤炼,而不太在意虚实相生的辨证意味。这种质感的线条,堪称是实力派、功力型的,邓石如客居金陵梅镠家时,曾以磨穿铁砚之志,主攻篆隶八年,心无旁骛,用功专精,他每日研墨一罐,必写尽方睡,日日如此,不分寒暑,其线条功深韵高,乃必然事。孙伯翔对魏碑“力”之线质的表现也是如此。他用心不二,专师北碑,尤钟情《始平公造像》,他说自己的临写纸张一卡车也拉不完。孙伯翔的碑派楷书,其“力”的线质表现,可谓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他方而求雄,大而求拙,劲而求浑,重而求活,不断拓展和深化对“力”的理解及表现,最终造就了他那仿佛钢打铁铸的、以“力”为魂的线条,但又威而不狰,雄而不猛,犹黄钟大吕,具有宽厚的坚定性。(如图5)

2、开而发之。它是指对线质感的塑造,能立足已有资源,潜心研究,大胆探索,开掘出新,从而独标一格,自成一家。如董其昌对“妙”的线质感追求就是如此。“妙”虽玄乎,如水月镜花,但必藉形显。董其昌求之有三。一曰“微妙”:董用笔极精微之致。他握管极轻,手心极虚,以避免重拙给细节表现带来的被动;他纯用正锋,不使笔偃,以发挥笔尖这一毛笔的独绝之处。在他笔下,笔尖犹如敏感的神经末梢,它能捕捉和表现各种微乎其微的变化,其线条质感仿佛苏州昆曲艺术的水磨调,温软委婉、细腻别致、精微入妙。二曰“灵妙”:董用笔得活泼之机。自发笔始,他即往即收,即收即往,提中有按,按中有提,他以劲利取势,以虚和取韵,线条不飘不浮,不粘不滞,墨色苍润兼济,耐人寻味。在提笔裹锋的挥运中,那轻盈曼妙的流美线条,宛若长笛之音,高入云端,其悠悠天韵,绵绵长长,幽幽远远,久久不绝。三曰“玄妙”:董书恬淡深含禅意。董其昌醉心禅学,援禅入书,他抓住“淡”这个核心,以淡泊喻放下,以淡定显平静,以淡远接无限。“淡”统帅其笔墨形式:疏朗旷淡的章法,自然简淡的结构,闲逸散淡的用笔,特别是他那堪称绝门的玄淡用墨,巧妙地将画之墨法、水法运用于书,线质淡而能枯、淡而不薄,虚空闲寂,若有若无,隐约透出几丝不食人间烟火的超然气息,悠然散发一股云淡风轻的清凉禅意,墨语禅心,妙不可言。纵观书坛,在线质感上开而发之者,不乏其人。沈曾植的线质感求“生”,古拙老辣,奇峭博奥,有陌生化之趣;弘一的线质感求“润”,温慈而泽,潜蕴而默,如滋育万物之甘露;徐生翁的线质感求“倔”,执拗奇诡,高古沉凝,一如他那不迎合不媚俗孤守自我的脾性。(如图6)

3、大而化之。意即线质感的塑造,经“化合”而“化生”,终臻“化境”。以于右任书法的线质感为例。其一,化合。因能容纳,故成其大,集大成是于右任书法线质感塑造的基础。取法帖学:涉及甚广,不为朝代、字体、风格所限,举其要者,如于右任11岁学王羲之《十七帖》,20岁左右学赵孟頫书法,为创立标准草书,他收集、梳理、研习历代草书达上百种,章草有三国皇象《急就章》、西晋索靖《出师颂》等,今草有孙过庭《书谱》、唐人书《月仪帖》等,狂草有张旭《古诗四帖》、怀素《自叙帖》等。力攻北碑:于右任有尚武精神,尤爱雄强犷勇的北碑, 他28岁开始研习,平生所临碑碣,难计其数,典型的有《张黑女墓志》《广武将军碑》《石门铭》《郑羲碑》《龙门造像》等。他还不辞辛劳,寻石访碑,购置碑石达二百九十多方。“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为集联,夜夜泪湿枕”,这是于右任痴迷北碑的生动写照。其二,化生。于右任书法的线条,把碑和帖的优点兼收并蓄,从而化里孕生,造就线质感的“浑融”之美:它既有碑的气势,又有帖的气韵,既有碑的凝重,又有帖的婉通,既有碑的争张,又有帖的从容,既有碑的雄富,又有帖的冲淡,既有碑的酷相,又有帖的内美。它既是碑又不是碑,既是帖又不是帖,它是碑帖联姻的产儿,它是它自己。其三,化境。于右任书法的线条,元气充盈,沉雄博大,炉火纯青,自然从容,透示大师的底色,彰显大师的气象,凝铸大师的份量。这种线条融入了碑,融入了帖,更融入了人。从精神之魅到物化之美,于右任书法的线条,令人玩味多多:开阔之胸襟,豪迈之气魄,宏达之抱负,伟大之人格,非凡之生命……字与人,相契若是,正化境耳。(如图7)

四、线质感的影响因素

1、物质材料

毛笔。毛笔对线质感的影响,核心因素在毛料选用。制笔所用毛料,大体分三类,其书写时线质感明显有别。一是硬毫,如猪鬃、马毛、紫毫、鼠须、狼毫等,其弹性偏硬,书写时线质感爽利劲健,精神抖擞,有阳刚之美。二是软毫,如鸡颖、羊毫、胎发等,其弹性偏软,书写时线质感秀润温厚,含蓄蕴藉,有阴柔之美。三是兼毫,即兼用两种以上之毫制笔,以一种毫为心柱,他种毫覆之,最常见者以狼毫与羊毫合制而成,其弹性适中,书写时线质感骨肉相称,刚柔兼济,有中和之美。临帖时,要注意揣摩作者所用毛笔的类型及特点,才能更好地表现原作的线质感。如临习王羲之书法,若用羊毫,就很难写出其断金截玉、斫阵无前的线质感。据考证,王羲之喜用宣城陈氏笔,这是一种紫毫笔,以深色兔毫制作,这种兔毫还要求在秋冬时采集,此时的兔毫最为剽劲,弹性最好,制成的笔“尖如锥兮利如刀”,王羲之《题笔阵图后》说“笔者,刀矟也”,指的正是此类笔。吴湖帆曾慨叹“羊毫盛行而书学亡”,虽失偏颇,然就王字论,不无道理。创作时,要谙熟毛笔类型及特点,线质感的表现才能得心应手。尖、齐、圆、健,笔之“四德”,兼之者方谓好笔;硬毫劲而乏韵,软毫腴而乏骨,长锋活而腰弱,短锋实而肥笨。诸如此类,不可不知。好笔难求,笔匠多不习字,为获得某种书写效果,书法家常参与毛笔改良,甚至自制毛笔。明朝书法家陈献章即是典型,他栖居岭南,就地取材,以山茅心束缚为笔,创茅龙笔。他以茅龙笔写字,如渴骥奔泉,劲势横绝,线质粗犷率直,朴野无文,有茅龙书法之誉。(如图8)

宣纸。中国书法的载体,种类丰富,有甲骨、青铜、玉片、竹简、木牍、缣帛、石碑、宣纸等,宣纸无疑最重要,中国书法有宣纸味,才有笔墨味,宣纸之于中国书法,犹帆布之于西方油画。宣纸对线质感的影响,主要归因于用料。造宣纸用的是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青檀有韧皮长纤维,稻草有草类短纤维,纤维的长短互补、纵横交织,造就宣纸独特的润墨性。特别是青檀韧皮,其纤维细胞壁上存在大量皱纹,这些皱纹对线质感影响很大:它“吃墨”,使墨色“留得住”,使线条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呈厚质,有深度;它化墨,使墨色层次分明,使线条刚柔相济,虚实相生,呈活性,有韵味。取上好宣纸,对着光亮透视,可以看到云朵样的丝状物,即檀皮纤维,还可以看到纤短的筋丝,即稻草纤维。造纸主料的不同配比,形成不同的纸种,对线质感的影响很大。特净皮宣纸,含青檀皮80%,沙田稻草20%,书写时墨色浓淡分明,层次丰富,渗墨广,吸墨深,线条厚重,有体量感,表现力强,其润墨性最好;净皮宣纸,含青檀皮70%,沙田稻草30%,书写时墨色略有层次,线条边缘有毛刺,微有立体感,其润墨性稍逊;棉料宣纸,含青檀皮60%,沙田稻草40%,书写时墨色无层次变化,线条单薄乏味,呆板无神,其润墨性最差。可见,宣纸润墨性的好坏跟檀皮含量的多寡密切相关。此外,造纸辅料的添加,也会形成别样的纸种,对线质感的影响也明显。如熟宣,就是在宣纸上施一层胶矾水,阻塞宣纸表面纤维间的多余毛细孔。这种宣纸的润墨性低,吸水性弱,运笔走墨不洇染,满足书画家写小楷、画工笔等特殊需要。(如图9)

2、书写技巧

用笔。石器制作的差异,可以影响历史时代的划分,旧石器时代以打制为标志,新石器时代以磨制为标志。与此类似,书法领域的诸多分类,如篆隶古法、魏晋新法、碑派书法、帖派书法等,就跟用笔相关。如篆隶古法,用笔单纯,中锋平动,线质古厚拙朴,跟用笔多变、线质清华的魏晋新法大异其趣。若深究用笔,篆隶古法还可细分:篆用“摄”法,裹锋走笔,线质内敛,韧劲中含;隶用“振”法,铺毫重行,线质豪宕,雄势外发。再如碑派书法,笔笔杀纸,逆势涩行,线条多“刀口”,线质有“辣”味,跟行笔流畅、线质偏“秀”的帖派书法迥然有别。写碑时,调整用笔,线质的“辣”味随之变化:剔肉露骨,线质酸辣;燥中带润,线质甜辣;飞白细碎,线质苦辣;芒铩毕露,线质刮辣;墨焦气浓,线质呛辣;斩截如斧,线质狠辣;顿挫硬行,线质老辣;放笔浪宕,线质泼辣。

从书写流程看,用笔对线质感的影响,表现在以下环节:⑴起笔。顺起,线条有锐利感,逆入,线条有含藏感。⑵行笔。裹锋,线条有浑融感,铺毫,线条有豪迈感;徐行,线条有沉凝感,疾走,线条有明快感;中锋行笔,线条有浑厚感,侧锋行笔,线条有爽妍感;提按兼用,线条有激越感,平动直行,线条有敦实感。⑶转折。圆转,线条有流美感,方折,线条有强硬感。⑷收笔。回锋以包其气,线条有蕴藉感,放锋以耀其神,线条有酣畅感。

用墨。用墨的纯粹或丰富,对线质感影响很大。书家书法,其用墨偏于纯粹。这种纯粹,表现在墨的黑度极高,墨的色泽极深,一点如漆,永不褪色,仿佛墨泥历经千万遍重磅捶打,黑色已深入骨髓,成为墨的本质和灵魂。这种墨所呈现的线质感,黑得沉潜,黑得静穆,黑得强劲,黑得浑厚,黑得有份量,好像吃了秤砣铁了心,笃定不移安如山。相反,墨色发灰,线质混浊,神气索然,为书家所不取。当然,为趋活避死,书家用墨除求黑,还求亮,如乌金,冷隽而泛光,如明眸,炯朗而有神。用墨纯粹的线质感,多隐含着书家的精神向度:注重哲学意蕴。黑色是母色,它极单纯又极丰富:它包容,它可吸收赤橙黄绿青蓝紫等色而成其浑博;它低调,它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它不动声色却可以跟任何颜色和睦相处;它神秘,它是道奥的象征,宇宙的底色,一切的归宿,它可引发形而上之无限玄想。

画家书法,其用墨追求丰富。董其昌喜用淡墨法,他追求禅境,而禅境归结到一个字,就是“淡”,他那如水木清华、似袅袅余烟的悠游线条,有助于他循象造境,当然这种追求风险很大:线质易轻虚薄浅,乏力丰质厚之美。明末程邃喜用焦墨法,他以干笔蘸焦墨,黑色响亮,线质苍辣,铁骨雄风跃然纸上。黄宾虹喜用宿墨法,虽墨臭难闻,却被他用成了“亮墨”:墨久置脱胶,凝而为渣,粗黑生冷,微有肌理,衬以清脱明湛的旁渖水渍,宛若溪水中的块石,散发出一种静谧而自然的清趣。身兼画家的王铎喜用涨墨法,他敢冒“墨猪”之险,笔酣墨饱,痛快淋漓,主动营造而非被动生成水墨漫漶的效果,由此造就作品狂宕的节奏动律、新异的线面对比、强烈的视觉张力,以及那种清晰与浑茫兼具的天然别趣,这些,成为王铎放浪激情的独特语言。创“米氏云山”的米芾,其用墨擅多重对比。如干湿对比,时而浸洽华滋,线质妍美如花,以肉润胜,时而笔枯墨渴,线质苍涩如松,以势疾胜;如浓淡对比,时而浓墨重笔,线质如老熊当道,以魄力胜,时而淡远浅妙,线质如烟似雾,以气清胜。用墨的多重对比,彰显了米芾高超的笔墨驾驭能力,强化了其作品刺激而经看的艺术特色。用墨丰富的线质感,多折射出画家的兴趣所在:讲究艺术效果。这种效果,力求变化而统一。黑属无彩色系,被排除在有彩色系之外,但画家“点石成金”,通过调整墨阶,即焦、浓、重、淡、清的层次,使墨色画意盎然,“无色而具图画之灿烂”,墨韵万千而浑然天成。(如图10)

3、精神状态

艺之至,未始不与精神通。精神状态对线质感的影响,神秘却真实。一般来说,书家挥毫时,喜则气畅,线条欢快,线质焕朗,如音符跃动;怒则气冲,线条奔突,线质燥渴,如干柴烈火;哀则气郁,线条委靡,线质凄怆,如残花败柳;乐则气舒,线条活展,线质柔明,如芳春桃李。张羽翔说过,他饥饿时写字比饱餐后写字,感觉要好,饿时字有力量,饱时字显松垮。这听起来很搞笑,实际上不无道理,因为人的精神状态不同:人体的血量是相对固定的,饥饿时供应肠胃的血液少了,供应大脑的血液就相对增加,人会感觉精神,弘一在其断食日记就曾写道“七天不食人间烟火,精神、笔力、思考奇利”;饱餐后供应肠胃的血液多了,供应大脑的血液就相对减少,人会感觉疲乏,“食困”正是一种普遍而正常的生理现象。

在精神状态上,“空”成为众多书家孜孜以求的至高境界。“空”是一种不动心的超沉静状态,其关键是“放下”:放下令人躁动不安的执着,如法执、他执、我执,把心灵从执迷不悟中解脱出来,忘物忘我,无念无想,不住于相;其结果是“空明”:诸缘屏息,妄意无生,心体澄澈如碧天浩穹,万里一空,如高堂明镜,纤尘不染。心境空明,书法家的挥洒遂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其感觉异常敏锐,虽致虚守静,却感而遂通,官知止而神欲行;其用笔无所执着,随机生变,可谓“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其线条翩然自舞,不勉而中,不思而得,若风行水上,自然成纹;其线质给人从容淡定、持素守中之感,不急不躁,亦行亦留,柔韧绵健,力韵兼具,非情抱悦豫、神资安稳者不能至也。从为数不多的得道高人的书作,或可窥见此境之真实不虚。(如图11)

五、线质感的训练方法

对比法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方法,其运用形式丰富多样。

用笔之对比。发笔之藏露,行笔之疾徐,力度之大小,锋颖之正侧,笔势之顺逆,换向之方圆,收束之锐敛等,对比性用笔带来的线质感,会有较明显的差异。以行笔速度为例,行笔快,点画边线整饬,色泽明爽,线质凌厉刚狠,意气风发,彰显一种外向型的笔调;行笔慢,点画边线残泐,色泽黯寂,线质含藏深隐,凝神敛息,散发一种内向型的笔调。行笔速度的对比性训练,因其涉及时间变量,从而使线质感既完成形而下的塑造,还潜生形而上的意味。客观的物理时间是恒定的自在之流,主观的心理时间却活性十足,它会“绽出”丰富的意味,如慢节奏有传统感,安然却单调,快节奏有现代感,刺激但炫惑。书写的过程即时间空间化的过程,慢节奏的用笔,其线质感的形上意味,倾向于理性、成熟、内敛,其时间似乎悄然弥散于境域之中,有一种静寂无声、潜息入定的神秘气氛,其价值取向指向过去,属向后式的;快节奏的用笔,其线质感的形上意味,倾向于感性、活泼、外张,它呈单向的线性跳跃,有一种与时俱进、生生不息的尚变精神,其价值取向指向未来,属向前式的。(如图12)

用墨之对比。这种训练,可不似国画那般繁琐,从实战需要出发,可重点训练嫩墨与老墨的对比。嫩墨水份多,其线质感灵秀鲜活、泽润虚淡、神采焕发;老墨水份少,其线质感苍茫峻厚、沉凝老重、气象浑穆。嫩墨多用于帖派书法,在行书、行草书中随处可见,它有利于表现那种风行雨散、润色开花般的流美韵致;老墨多用于碑派书法,于篆隶楷尤为多见,它有利于表现那种如屋漏痕、印印泥、虫蚀木般的金石味道。嫩墨与老墨的对比训练,难在水份的掌控。书法,笔是骨,墨是肉,水是血。有诸内必形诸外,中医认为,血盈人健康,面色红润,血虚人患疾,面色萎黄。书法亦然,水份掌控不好,线质感的理想效果就出不来。如嫩墨训练,常因水份过多,线条一味濡湿,漫漶淹渍,缺乏嫩而不靡、秀而能沉的赏味;老墨训练,常因水份太少,线条一味干枯,墨色焦燥,缺乏老而不朽、苍而能润的妙趣。嫩墨与老墨的对比训练,显然有助于增强学习者对墨色辩证旨要的感受和理解。当然,对水份的掌控,并非科学层面的“量化的准确”,而是艺术层面的“感觉的准确”,这种准确不是通过一两次训练就能迅速掌握的,它需要不断的实践尝试、经验积累和总结反思。(如图13)

,用纸之对比。其项目很多,如生宣与熟宣、厚纸与薄纸、新纸与老纸等的对比训练。可根据学习层次的差别,灵活开展相应项目的具体训练。如对初学者,可做手工毛边纸与机制毛边纸的对比训练。通过训练,可以发现,手工毛边纸质地柔韧,抗老化,纸面粗糙,吸水性强,行笔有阻力,写出来的线条沉著朴厚,有“涩”味;机制毛边纸质地脆硬,易老化,纸面平整,行笔会打滑,不吃墨,写出来的线条浮泛浅薄,无沉潜感。再如对深造者,可做新纸与老纸的对比训练。通过训练,可以发现,新纸与老纸书写质感的差别,集中表现在“火气”二字上。新纸有火气,因为新纸初成,其长短纤维的物理变化尚未完成,纸质生硬绷脆,行笔艰涩不畅,墨色有浮躁不安之感。老纸无火气,因为老纸经氧化,其长短纤维的物理变化业已完成,纸质柔韧绵软,行笔不滑不滞,墨色有沉着自然之感。新纸与老纸书写质感的差别,令人浮想联翩:新瓷贼亮,老瓷韬光;新酒辛辣,老酒醇厚;少年气盛,老年平和……时间是平息“火气”的妙药。(如图14)

用意之对比。特意预设两种截然相反的风格,然后探寻表现这两种风格的的质感语言。譬如,刚佷与柔慈的风格,各用直硬与圆绵的线质感表现;激烈与安闲的风格,各用燥渴与余润的线质感表现;诡谲与平实的风格,各用驳杂与纯和的线质感表现。这种训练带有综合性,因为要彰显某种风格,质感层面的表现手法往往不止一种。如浑厚的风格,可用迟重涩进的用笔、黝黑浓腴的墨色、素朴粗粝的纸面等来综合塑造;清丽的风格,可用轻盈曼妙的用笔、雅淡鲜莹的墨色、华净细柔的纸面等来综合塑造。正因为这种训练带有综合性,因此它对学书者谙熟和掌握质感表现这一技术难点,帮助很大。而线条质感对作品精神品格及内在力量的展现,至关重要。(如图15)

参考文献:

[1]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2]华人德,等.中国书法史(七卷本)[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黄惇. 论董其昌的书法美学观 [J].中国书法,1990,(2).

[4]陈振濂. 线条运动的形式——论书法艺术的时间特征 [J].中国书法,1988,(5).

[5]邱振中.黄宾虹书法与绘画作品笔法的比较研究[J].文艺研究,2004,(11).

[6]于明诠. 说“线条”及其“质量”[J].书法,2012,(1).

[7]曹荣祥.试论书画艺术中线的基本属性[J].艺术百家,2014,(11).

[8]王国能.以“一画”之法 参“笔墨”真谛 [J].美术观察,2017,(4).

[9]王志勇.线质:心画的直接表征[J].美术研究,2018,(4).

[10]白砥.碑帖融合——赵之谦、沈曾植、陆维钊书法之比较[J].新美术,2007,(2).

(本文曾在《书法》杂志发表,作者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业务联系电话:15899791715

————中国书法网微信公众平台————

关注热点,传播最及时的书画资讯;

坚守传统,打造专业书画权威平台。

投稿及广告推广合作请联系:

廖伟夫 13510562597(可加微信)

QQ:19689887

邮箱:cmlwf@126.com

往期经典

(直接点击标题可进入浏览)

书画高清资料

起居何如——米芾手札高清全集

倾仰情深——赵孟頫手札高清大图全集

起居佳胜——苏轼手札大全

虽远为慰——王羲之传本手札墨迹十三帖

极感远意——黄庭坚手札大全

名家访谈

【对话名家】補砚斋访谈录

【名家面对面】系列专访之一 —— 石开先生访谈 (上)

【名家面对面】系列专访之一 —— 石开先生访谈 (下)

经典专题

《石渠宝笈》特展布重量级展品抢先看!

“还原大师——何绍基的书法世界”展览作品欣赏

不爱江山爱丹青——宋徽宗 赵佶 书法专辑

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国展学术论坛实况报道

推荐展览

事茗——东一书画雅集

陈忠康精品书法展在国家博物馆举办(最全记录)

"守正——全国百家楷书邀请展”

"望岳——南岳纪游书画展

傅志伟篆刻展

山房写字——廖伟夫书法作品集


 
 
本文地址:https://www.qqhuangye.com/zhishi/5580.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error":400,"message":"over quota","url:"https://www.qqhuangye.com/zhishi/5580.html
 
更多>同类知识

推荐图文
推荐知识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2  |  SiteMaps  |  BaiDuNews 微尚时代网站地图微尚时代百度地图圈圈荒野网站地图圈圈荒野百度地图新新物语网站地图新新物语百度地图淘购网站地图淘购百度地图君子闲话网站地图君子闲话百度地图
Processed in 0.388 second(s), 8 queries, Memory 0.6 M